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聚焦地方>正文

铭刻在沟漫山上的辉煌——记修筑河南南召“崔核公路”的难忘岁月

2022-12-02 17:22 来源:《祖国》杂志

伟业壮举之铸就,非有一股子精神不可。河南省南召崔庄乡至核桃树、东南坪村的公路建设,就是红旗渠精神的光辉写照,是愚公移山精神的现实翻版。两个海拔1200多米的深山村,老老少少,仅有1100多口人。30多年前,在基层党组织的带领和临近村群众的相助下,两个村群众集资100余万元,无偿投工15万个,牺牲1人,轻重伤数人,硬是靠钢钎铁锤,人拉肩扛,打通了9.5公里的天堑挂壁,实现了祖祖辈辈梦寐以求的出山梦。天堑变通途,既方便了山区群众生产生活,也为当下发展乡村旅游创造了交通条件。

随着东南坪研学旅游康养度假基地建设启动在即,崔庄乡党委、政府委托张志芳老师,采访了30多年前参与崔核公路建设的干部群众,收集整理了相关文件、资料和照片,在此基础上撰写了本文,目的在于致敬那段“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日月换新天”的激情岁月,永远铭记前人光辉业绩和艰辛付出,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崔核公路精神”滋养、激励山乡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赓续血脉,传承精神,谱写乡村振兴的丰美画卷……

“崔核公路”,是河南省南召县崔庄乡在建国之后的一个宏大工程、一项最伟大的建设成就。这条乡道全长21.5公里,是在没有现代化修路设备的情况下,山区人民用智慧的双手和简单的工具修成的。这条路,从1985年修到1995年,历时十一年之久;历尽千辛万苦,体现了那一代人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给人民带来了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也不会忘记!

崔庄乡是一个山区乡,位于南阳盆地的北部边缘上、南召县的最北端。地形如扇布局,在其南北中线上有一条长达25公里的山间河流,叫做古路河。

古路河下游5公里为山间冲积平原,是崔庄这个水稻之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游10公里,进入浅山区,这里植被茂盛,是著名的“国家森林乡村”。上游10公里,叫做沟漫山,这里在海拔1200米一1300之间,为深山区,这里风光旖旎,集雄、奇、秀、险于一山,被誉为“宛北张家界”“南召小华山”“崔庄小黄山”。

“崔核公路”就是指崔庄乡政府驻地沿古路河谷而上至沟漫山核桃树行政村21.5公里的乡道(y016线)

 

沟漫山头道涧

 

五道潭二连瀑

 

下河迎客松

现在,每逢节假日,这条蜿蜒曲折的公路上,车来人往,络绎不绝;即便平时,也有不少慕名远道而来的游人。他们无不赞叹钻天峰、石板潭、太白峰、文笔峰、金猿拜佛、金灯峡、五道潭、猿人山、迎客松等景点的美不胜收,更为“八道弯”的人造奇观所折服,有人说,这里比郭亮村还要险,还要奇!

 

古路河下游冲积平原

 

沟漫山太白峰、文笔峰

然而,当你悠闲自得地漫步在这条公路上的时候,当你驱车畅游、欣赏沿途自然美景的时侯,你是否知道,过去沟漫山和古路河群众生活的艰难与修筑这条公路的艰辛?

还是让我们穿越时光的隧道,把时序拉回到38年前吧。那时,山里人,特别是沟漫山的人生活面临六大难——

交通难。“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路无三尺平,走路坎台多。”是这里交通的写照。这里距乡政府21.5公里,距县城30多公里,由于没有可以通车的路,赶集上店,往返最少也需要三天时间。不仅需要肩担膀扛重物,还要经过最危险的石板潭上的用两三根木头搭建的简易木桥,经过此桥,旱天还好一些,河涨水发时节,更是险上加险,据今年六十五岁的原核桃树村支书李丰文说,从1982年到“崔核公路”修通前的十四年间,已有三人在此处丧命!

运输难。路远且险。三十多里(不含出山后的平原道路)的羊肠小道,翻山越岭,穿沟过河,沿石片,蹦石尖,窄路、弯道多,石墙、石头多,担东西前后左右碰撞,抬东西横量不开,只能肩担膀扛或用背篓将山里的东西运下来,再将山下的东西运回去。山里土地少,产量又低,劳动一年,仅够半年吃。每年50多万斤的统销粮就是靠肩膀背上去的!

挣钱难。那时的山里,山萸肉、辛荑刚刚发展,其它药材又不值钱,山里基本无可卖东西,即使有可卖东西,还得到几十里外的山下去卖,所以很多土特产只能沤烂在山里!经济困难,没吃、缺油、断盐是常有的事。过去,山里曾流传着“场打光,地收净,腰里别张购粮证。下山背上一张床,回来着统销粮”的顺口溜。

医病难。村民们有了小病,可以用单方或找村医医治;遇到大病,特别是急病,很难把人送出山,有些时候只能眼睁睁看着亲人去世,留下了无可奈何的遗憾!

上学难。因山高路远,能接受初中教育的寥寥无几,有的上了一段时间,因交通不便,就辍学不上了。

婚姻难。山上的姑娘想下山,山下的姑娘不愿意上山,村子里的单身汉越来越多;过去沟漫山也一直流传“沟漫山,棠梨漫,四十八家来回转”的顺口溜。因男孩与女孩选择余地太小,有的即使将就着采取两家换亲或几家转亲解决婚姻问题,也常常导致一些家庭因感情不和而破散!——这就是沟漫山群众在修筑公路之前的一部苦难、辛酸、悲惨的生存史!

一切的一切,都归咎于这里的交通不便!面对生活的种种艰难,自己想修路,谈何容易!原核桃树村支书李丰文代表沟漫山核桃树、东南坪两村先后给原省长程维高、省交通厅主要领导写信,又和东南坪村支书赵振文一同去市、县、乡找领导和相关部门反映群众修路的强烈愿望,最终得到了南召县委政府和交通门部领导的重视。

古路河下段,因行政村大,自然村多,4.5公里的路,早在1985年前,就已经通了汽车;1985年冬,为解决深山区群众的实际困难,乡党委、政府成立了由当时的副乡长丁书强为指挥长,党委宣传统战委员王守国、党委委员李西元为副指挥长、乡干张兴正为成员的“崔核公路建设工程指挥部”,在工地立伙做饭,铁匠炉子也搬到工地上,服务公路建设。计划先修筑中段(崔庄仓房)7.5公里的公路,动员了张村、小龙湾和古路河流域的崔庄、鱼池、王庄、程家庄、山坪、仓房、东南坪、核桃村十个行政村上千的村民参加。

那时,没有大型机械,只有两台牛头钻、洋镐、镢头、铁锨、炮杆、钢钎、铁锤,全凭人力开山劈路,架桥修涵。而这一段公路,一半路是要在半山腰的花岗岩石壁上修建的,可想而知,工程有多么艰巨!然而在乡党委政府领导的指挥下,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块流,克服重重困难,经过1985年、1986年二年的共同努力,硬是修通了卧沟口西岸、大官岭外边、桐树庄门前、山坪组对面、养马坪上面五段峭壁公路,修通了古路河出山口至仓房村挂鼓楼7.5公里公路的路基,之后,又改建、修复,到1987年,基本通了汽车,初步解决了两个村的交通运输问题。又经过198819891990三年的加宽、修复,才成了现在的样子。

 

古路河进山口公路

下、中段通车之后, 就剩下了仓房距沟漫山核桃树9.5公里的上段没有公路。要修这段更加艰难险阻的道路,是检验党的基层组织的为民初心、检验乡党委政府的决策能力、组织能力的一次大考!

最后这段公路,十分艰巨。 从头道岭根开始,由于地壳运动的切割,沟漫山陡然升高四、五百米,且形成陡峭的山崖。上沟漫山,仅有一条陡峭的羊肠小道可走,此段山道从头道岭根经过头道岭、二道岭、钻天岭,这段路一步比一步高,一脚比一脚陡,要走4公里,才能到达沟漫山的腹地。

沟漫山,有东南坪、核桃树两个行政村,有三十多个分散的村落,当时有11个生产小组,330户,一千一百多口人,村民出出进进都要通过此段山路。

要修一条通往山顶的路是难上加难,首先是路线选定难:走古路翻山,要修4公里的盘山道路,且翻上钻天岭后,又必须下陡峭的山沟,上上下下,无一处平缓的地方;另辟蹊径沿河顺沟而上,走前伙铺(今八道弯)半腰、五道潭修路,虽然五道潭以上修出的路比较平缓,但是,要在前伙铺半腰以下修盘山公路,前伙铺与五道潭之间又有大小四座刀劈斧削般的山岭!经过县、乡、村三级勘测、研判,最终还是敲定沿河而上。

其次是组织劳力难:修筑中段公路后,张村、小龙湾、崔庄、鱼池、王庄、程家庄六个行政村因有荒山梯田改造任务安排退出;仅有山坪、仓房和山顶上的两个行政村的村民了,深山区的行政村地盘大但人员很少,况且还有9.5公里的更艰巨的任务!而退出的又是大村,这样,劳力减少了十分之八,而工程量却还有十分之六!

面对缺少劳力而艰巨的工程,怎么办?核桃树、东南坪两村和仓房、山坪两村的党员、干部没有退缩!群众也没有退缩!

山大,没有人们的决心大!石坚,没有人们的意志坚!困难多,没有人们的办法多!一年不行,二年,二年不行,三年!不管修多少年,非把路修通不可!

——这就是山区干群的决心和信心!

面对沟漫山人的艰难生活和誓将天堑变通途的决心和信心,从1991年起,崔庄乡党委政府下决心支持群众修路,先后派出了五批政治觉悟高、踏实肯干、忠于职守、有事业心,有担当,有组织、决策、协调、解决问题能力、有农村基层工作经验的优秀干部带领群众修路。

1991年冬,副乡长任明成、乡干闫兴华、齐文忠等作为首批干部,吃住到工地,带领群众指挥修路,他们组织了山坪、仓房、东南坪、核桃树四个行政村的村民苦战一冬,修通了挂鼓楼至头道岭根3.5公里的道路。

1992年冬,在副乡级组织委员张学、乡干朱东刚、齐文忠等的领导下,四个村的村民又满怀愚公移山的壮志,走上了漫长的艰辛的修筑通向沟漫山的道路!

过去兴修大的工程,一般是在收秋种麦完毕(农历十月初一)至年底、七八月的三伏天这两段时间,农活较少,劳力组织相对容易。但由于农村已经实行了承包责任制,大兵团作战的形式必须适应当时的农村形势。往山顶修公路的方案拍板定案之后,沟漫山两个村的领导和乡里的包干干部事先估量每一小段公路的工程量,然后用抓阄的方法分到村、组及各农户。分到个人后,大石头撬不起,挪不动,弄不走,垒不成,只得又开始几家人合作。

 

乡党委书记李自成和张学在修路工地上

张学回忆说:1992年农历十月份,我们带着乡党委、政府的重托和山区人民的殷切期望走向了炮火连天的工程一线。头道岭根向西遇到的第一个‘拦路虎’就是一个高达一二十米、厚约十四五米的、东边靠山、西边伸入河底的势如刀切一般的大石䃥子。这大个石䃥子正堵着里面的施工道路。路要修在下部的三分之一处,需要把上部的三分之二炸掉开劈出路面。看着就十分骇人!怎么办?要想修路,必须首先征服这个‘拦路虎’。民工们就把绳子的一端拴在山顶的一棵碗口粗的树上,一头绑在腰间,在能站得住脚、使上劲的十来米的高空,哼哼嗨嗨,叮叮当当地打起炮眼来。他们上上下下都十分地艰难,进入作业面后,在悬崖上顶着刺骨的寒风坚持作业开始先用小炮,然后打出小炮眼,再用少量的炸药把小炮眼熏大,装入适量的炸药去炸,十几个人经过十多天的努力,才炸出个能行走的路面来。艰巨的地方一个接着一个,再向西一华里左右,工程进入到更加艰难的路段一一前伙铺。前伙铺是一个仅有二三十米宽的狭窄山洼,从沟底到半山腰又有一华里多那么长,且坡度在70度以上。山洼两边的山岭也十分险峻。施工前,勘测道路时,县公路段的两位工程技朮人员测量到此处,看到这样的情景,直摇头,说这条路实在无法修!当天晚上,两村村干把技朮员请到山顶的家里,一是要让他们体验一下山区人民出路的艰难,二是要向他们诉诉所吃的苦。几位老年人说:‘我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走的就是今天你们走的这样的路,有的山里人、特别是上点岁数的妇女们一辈子都没有下过山,他们也想在有生之年下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你们是上级派来给我们找出路的,修路虽难,但修路的活不用你们去操心,你们规划到哪里,我们就在哪里修路……’。村里干部说:‘县乡领导支持我们,不管怎么难,我们一定要修这条路……’。 两位技朮人员被老人们的迫切要求和村干的决心和信心所感动,第二天又攀山岩、进林子,手扯藤条,测坡度,量宽度,设计弯道,划出标记,才确定下来了路线。

 

确定路线难,施工更难。那年冬天,四个村的四五百民工就集中在这上下不到1.5公里的荒沟、荒坡上,老的少的,男的女的,分布在弯弯曲曲的划标记的路线上,像蚂蚁祈雨一样。施工时,有的打炮眼,有的撬石头,有的挖,有的铲,有的掀,有的垒……叮叮当当,人声鼎沸,是一派火热的修筑山区公路的工地场面。

 

崔庄乡领导与山坪、仓房、东南坪、核桃树村干合影。

“但是,由于前火铺,山洼太窄,开始时作业面铺展不开,正洼里不能施工,两边一施工,石头都滚向山洼中间,而两边又是硬石墙。干活时,随时都有危险,无论干什么活都要注意上下两边,怕上边下来石头砸着自己,还要操心下边,自己蹬空跌倒或石头下去伤及别人,还要顾及左右两边!一个字‘难’!

我们住的指挥部,是有十几根木头搭建起的茅草窝棚,设在前伙铺对面‘后楼’的黄土垭脖后边。每天都要往返两次,上上下下来来回回要走七八公里的路。我们和四个村的村干部的主要职责有六项:一要检查上工情况,二要查看工程进度,三要指挥排险,四要安排打眼的位置,五要测量炮眼的深浅,看看是否需要熏涮炮眼,安排装炸药的量度(那时的炸药是当地农民兑钱购买的,不能随便地用而浪费大家的钱),六要检查弯道的转度、石堰地基的深度、石堰的坡度和施工的质量。

“上午十一点半之后趁别人装炮之际,一些民工在工地旁边的石坎下,茅棚里支起了小锅灶开始做饭了;有的为了赶活,没有立灶,饿时就啃点干粮了事。下午五点半后,一部分民工回了山上或山下,一部分为了赶活,就住在石坎或茅棚里。

“每天十一点多和十七点多就开始装炮了,半个钟头之后,统一指挥开始放炮,有时先放上边,有时先放下边,放上边时,下边停工,放下边时,上边停工。由于近处无处躲炮,躲炮要跑很远的地方。放炮的数量也不固定,有时是几十炮,有时是上百炮;有时几炮同时响起,有时是连续响起,还要听出响了几炮,是否有哑炮。崩炮炸石的巨响,振耳欲聋,山摇地动,炸药把碎石崩向天空,然后如大冰雹一样刷刷地落在地面上,大的石头就地裂开或卧地,有的顺着山沟,打着溅,滚了很远,甚至滚到沟底。一时间,爆炸声、落石声和滚石声混为一体,在山谷里回旋荡漾,经久不息;山沟里一股股磨菇云冲向天空,一时间,狼烟滚滚,浓重的烟雾和刺鼻的火药味弥漫在整个山谷,半个钟头之后,才会随风慢慢消散。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尽管我们不怕苦,不怕累,但一个冬天才修通了头道岭根到前伙铺半腰1.5公里的盘山公路。因在前伙铺的山洼里修筑了一公里长的八个盘山大弯道,就命名为‘八道弯’,后来就成了南召县的一大胜景”。

 

仰视八道湾远景

修路是艰苦的,不仅需要付出力气,而且还要战胜严寒。阴历十月的前半月还好受点,越往后,因沟漫山海拔高,天也冷得早,山高沟深,每天太阳照射的时间很短,冷风刺在脸上,刮进脖子,钻入裤筒,绞进袖管,阴冷刺骨,寒气逼人,人们就勒紧棉袄用绳子绌着外腰去战胜严寒。大山里风大,下雪、上冻都比较早,又下得次数多,雪厚时干不成,雪化时,稀泥又铲不起来;上冻时,冻土较厚,镢头刨上去,一个白点,或是一块,需刨很深,才能干活。为了不耽误工期,及早完成任务,山民们常常是顶着凄厉的寒风,冒着雪花或雨加雪干活。大风天气,放炮、挖土的灰尘荡在山上、石上、树上、草上,行李被窝上、锅碗瓢勺上、人们的身上,有时迷着人们的眼晴。大风过后,浑身是土,满脸是灰,甚至牙缝里都是细砂子,把人们弄得蓬头垢面,不分鼻子和眼睛,土人一般;一冬下来,人们的手布满了茧子,有的裂开了,口子里浸着鲜血,每个指头成了四棱柱,五指并拢放在眼前,已看不出指头的缝隙,看不到蓝天!

修路是重体力劳动,且环境又差,十分地艰难,而生活上更是清苦。吃的常常是糁子汤煮土豆,炒土豆或萝卜,甚至是调生萝卜丝或其它咸菜,基本吃不上馍头,隔三差五喝顿面条或吃顿有一半是萝卜丝的菜干饭,算是改善生活!吃馍吃肉,想都不想,因为那是年节时的饭菜!

住的更简陋,从竹毛潭到下河组,十好几里没有人烟,住在哪?住石洞、石坎或临时搭建的茅棚,刮风下雨降雪时,在茅棚上再罩一块塑料单!夜里,风溜溜,冷嗖嗖,半夜了,还没有暖热一个被窝!

 

朱东刚 李丰文 冯金有 李长法在工棚茅庵前合影。

要过年,他们干了一冬的活,身上衣裳、鞋袜磨烂了,又不能挣来一分钱,家里有点积蓄的给大人和小孩,买一件或一身罩在破衣烂衫外面,无一点积蓄的就借钱能换一件是一件,换不了的,干脆不换!家里养猪的还好一些,没养猪就割上几斤肉,买点面,吃两顿饺子也就算过年了,在采访中,一位五十岁上下的中年人对我说,那几年,他家是过罢大年初二就开始吃咸菜了。一句话说得我眼泪花花!

1993年,乡党委政府又委派一向务实重干、具有为民初心、艰苦奋斗政冶情操和精神的副乡长左长林带队上山,他又带上了党委委员李西元、乡干张廷、朱东刚、齐文忠,在他们的领导指挥下,劈开了梁子,打通了五道潭至两村叉道口2.5公里的道路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修筑前伙铺上端至大梁子北边这段公路。这段路虽然只有二百来米,但这是一个老爷愁的地方!二百米内有三个小山梁,一个大山梁。哪一个山梁都不好缠,特别是那个大的山梁,是一个高达三四十多米、厚约八十来米的横断山体,根据规划的路线,要把梁子打开个大口子,才能通车,而梁子的质地又是坚硬的花岗岩!开弓没有回头的箭,既然道路规划到这里,咱就要在这里修!十几个人在炸一炮只能炸出个鸡窝大小的情况下,坚韧不拔,顽强作战,经过一冬的努力,硬上把80多米厚的梁子吃透,开开了一个高度和上口宽30米、下口宽8米的大口子! 

修筑道路的岁月在艰苦的劳动中消逝,每年都是往年情景的再现,每天都重复着昨天的故事!

1994年乡党委政府又委派裴国成、齐文中、朱东刚带领、指挥四个村的村民修复、改造了八道湾。

1995年在左长林、路长富的领导和朱东刚、朱高峰、杨军等的协助下,又修通了两村叉路口至核桃树、东南坪各2公里的路。

他们就是这样,以愚公移山的壮志,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一块一块地挖,一锨一锨地铲,一点一点地炸,一块一块地撬,一块一块地挪,一块一块地搬,一块一块地垒,一尺一尺地垫……他们一年二年这样地干,三年四年仍旧是这样地干,前后干了五年!

岁月在充满美好的希望中一天一天地度过;山梁在锲而不舍中一点一点地降低;道路在一寸一寸地延伸……

铁梁磨绣针,功到自然成。他们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毅力、冲天的干劲,终于修通了通往沟漫山的公路,创造出前无古人的业绩!

在谈到修筑沟漫山这条公路的过程时,时任村主任现任村支书的冯金有说: “那时村组的党员干部和群众的血汗洒在这条路上,家里的积蓄花在这路上,一些村民伤亡在这条路上。

“村委委员李丰军同志只要修路一开始他就不耽误一天,为了不让民工到炸药库领炸药,耽误时间,他把炸药送到工地,一冬下来他的黑袄变成了黄袄,默默地奉献,无怨无悔。

共产党员李丰玉同志因连续多年修路积劳成疾、身患重病不能劳动。他就带着12岁的儿子去工地干活,别人劝他回去休息,他说儿子小不会干活,我需要给他说怎么干活, 定要按时完成任务,不能影响通车。可惜他没有等到通车的那一天。

朱文彬身患癌症治病都没有钱,硬是把仅有的一只鹅卖了交了上捐资款。  为修通这条路,仅山上这两个村的群众就奋斗了5年,投工15万个,又捐款100多万元。

在修这条公路时,遇难一人,负伤数十人。朱明运同志在复修八道湾的道路时,因突然落石牺牲在工地,年仅38岁,他上有老、下有小,他的父亲朱文新是一名退职村干部,已年过花甲,儿子被砸死他从没有提什么要求,乡领导找他谈话问他有什么要求,他说什么要求也没有,乡村两级只给了2000元的埋葬费,办完丧事后,他忍着老来丧子的痛苦担起了儿子的修路任务。

刘荣明因躲避落石翻入了沟里摔伤,全身缝合50多针,住院花费五千多元,从没有向乡里和村里要过一分钱。

朱文武在修建崔核公路山坪段时,一步踏空,从悬崖上顺坡滚落到距路面30多米的河底,擦得遍身鳞伤,但他从没喊过一句疼,也从未有一句怨言。在当时医疗条件差、工程又赶得紧的情况下,为了完成任务,他只吃了几包止疼药,休息了短短三天时间,就忍着剧痛,咬紧牙关坚持上了工。

李乐安在放炮时,因导火线质量问题,点燃炮捻后,人在转身躲炮还没有离开之际,炮就响了,把他催出十三、四米远,崩得体无完肤。四肢和头部受伤最为严重,仅脸部在医院就缝了33针,又导致两耳失聪,一只眼失明,一只眼模糊不清,住了一个多月月的院,捡回了一条命,却留下了一身的伤疤和残疾。后来,政府救助了5千元,在家养了二年多的伤,才能下地干些轻微的农活。

周太保站在十四、五米高的悬崖上进行排险时,下部突然出现大滑坡,他猝不可防,也无路可逃,从悬崖上随滑坡碎石而下,腿部和腰部严重骨折,在医院和家里治疗、养伤半年之久才能干活……

“感人的事、伤残的人太多了,因当时修路时间跨度大,修路战线长,距离现在年代久远,又没个记录,也没法记录,有的还不知道具体的情况,恕我就不能一一尽述了。 

“在那几年的艰难困苦的日子里,干部难,操心最大,做难最多;群众苦,出力最大,流汗最多。由于分工到户,村干部因要协助乡里安排、指导工作,尽管减免一些任务,但家庭其他成员仍分有修路任务,他们只好起早、贪黑地去干!广大群众,上至七、八十岁的能干活的老汉,下至稍微能干点轻活的十二三岁的孩子,不分老少,不论男女,男女老少齐上阵,除老弱病残、孕妇、产妇、有哺乳孩子的妇女、在学校读书的学生外,全盘上路。民办教师也挤星期天去干活,大家你追我赶,唯恐落后,舍弃家里的一切,轻伤不下‘火线’。可以说,如果没有他们的牺牲和奉献精神,不可能有这条路”。

——说着这些话,他两眼蓄满热泪,他的心里,不知是悲伤、辛酸,也不知是感激、自豪!谁个也说不清,哪位也道不明!

在说到修筑沟漫山这条公路的过程时,原村支书的李丰文说:“那时,各级领导十分关心我们山区群众的生产与生活,修‘崔核公路’,引起了各级领导的极大关注和支持。交通局孙天太局长给我们解决炸药、雷管、导火线,并给我们找技朮员。修路以来,县委王建民书记曾先后四次深入到工地慰问民工,解决生活困难;县政府常务副县长刘朝瑞、副县长靳明志以及省交通厅、市交通局、县民政局、计委等领导也多次到修路第一线看望民工,支持工程 。县交通局领导对我们关怀倍至,五年来,无偿支持的料物折合人民币达50多万元。乡党委政府李自成、李玉甫、胡国庆、崔长聚等几任领导也十分关心我们,曾多次到工地慰问民工、指导公路建设;乡历任党政领导给我们先后派来了任明成、闫兴华、齐文忠、张学、朱东刚、左长林、李西元、张廷、裴国成、路长富、朱高峰、杨军等得力的领导干部和助手,他们与我们同甘苦,共患难,并帮助我们协调、解决困难。与此同时 ,市、县报社、电视台对我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务实苦干精神也及时给予宣传报道。

领导的关心,鼓舞着民心,温暖着山民,激励着我们向顽石宣战的劲头和勇气,按期修通了9.5公里的盘山公路,创造人间奇迹,受到省、市、县领导的好评,省交通厅领导视察后说:这条路国家投资少,群众投资多,不等不靠,方法对头,精神可嘉,值得提倡;市委付书记郭贵仓、付市长黄玉均同志到山上看后连连称赞说:沟漫山人民群众的修路精神值得在全市推广……。县委书记王建民说:‘这是南召三自四实精神的具体体现’”。

李丰文一一细说着这些事情,他对省、市、县、乡的领导和各年度的公路指挥长充满着赞颂和无限的感激之情!

在了解修筑“崔核公路”情况的过程中,我联系到了在修筑沟漫山段公路坚持三年之久、时任崔庄乡副乡长的左长林同志,我说:“群众都说你和朱东刚、齐文忠在指挥修筑沟漫山段公路时,与群众一样,风里来,雨里去,在山上时间最长、吃苦最多、付出最大,你算是修这条路的大功臣!”他却笑着对我说:“啥大功臣?国家给咱发着钱,就是叫咱帮助老百姓办事哩,咱要是不干,咋对待起国家给咱发的工资!……”。多么扑实的话语呀!这句话表达出了多少那时参加公路建设干部的心胸呀!他们从不居功自傲,不讲功劳,只讲奉献!

左长林接着说:“那时,几个村的村组党员、干部、群众一切行动听指挥,团结协作。任务虽艰巨,但劲头很高。特别是山上的两个村,他们是直接受益者,党员、干部带头干,李丰文、冯金有、李长法、李丰军、赵振文、孔繁银、刘荣建、冯金敏、赵振才、杜明生、李长发、冯金安、杨家甫、胡万发等村干都尽了最大的努力;群众们也不例外,吃苦耐劳、积极完成任务,是名副其实的修路功臣!但修崔核公路,前后修了十一年之久,古路河流域的崔庄、鱼池、王庄、程家庄四个个村和张村、小龙湾两个村的党员、干部、群众为修‘崔核公路’尽管付出的时间少了些,但他们根据乡里的规划,另有任务,他们也贡献了一份很大的力量,都称得上是修路功臣!大家的精神和干劲令人赞叹!都值得赞颂!

1996年元月,沟漫山两村接到将在21日举行通车典礼的通知21号就通车了!”人们得到这个消息,喜泪崩洒,热泪交流,欢呼雀跃,奔走相告!你可知道?这是多少代人的共同梦想呀!这一天让人们等得太久太久了!人们在血和泪、困于苦中期盼着这一天!多么希望这一天早日到来,巴不得明天就是21!然而,当时还有部分路段还没有铺垫完毕。时间短,任务重,但为不误通车典礼的按期举行,迎接市、县、乡各级领导的到来,他们加班加点,不分白天黑夜,白天干,夜里头上戴着矿灯干,前伙铺以上的石碴子路,有的已经露出石头,又组织山民跑很远的地方,用背篓背土铺垫了一遍……直至完成任务!

他们在艰辛的劳动与漫长的等待中,终于迎来实现理想的那一天。199621(农历腊月十三日)崔庄乡“崔核公路”通车典礼在核桃树村部如期举行,这是深山群众有史以来的一次盛会。东南坪、核桃树两村的村民半夜起来早早吃过饭,户户锁门,家家闭户,扶老携幼,从十里八村赶来庆贺。山下的几盘大铜器也前来助兴,鞭炮声炸响在深山之中,在山谷间久久地回响荡溢着……

 

市县乡各级领导在通车典礼主席台上

会场主席台两侧悬挂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天堑变通途,愚公精神光照崔庄再创新辉煌”的激动人心的长联。市、县、乡主要领导和县直各部门部的负责人、公路指挥部指挥长也一同到来。真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在典礼上,核桃树村支书李丰文代表两村人民群众汇报了五年来公路的进程和自己的感想。

市、县领导分别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后,乡党委书记胡国庆在典礼上盛赞了参加筑路的党员干部指挥长,讴歌了山区的广大群众:“今天,是崔核公路通车典礼的大喜日子,我代表崔庄乡党委政府和全乡三万五千多人民热烈欢迎省市县各级各届领导的到来,向关心支持崔核公路建设的省市县领导和各届朋友表示深深的谢意!并向历年来参加崔核公路建设的指挥长、副指挥长、乡干同志、村组干部、广大群众致敬!道一声,你们辛苦了!

“十一年来,特别是近五年来,你们舍小家,为大家,吃苦耐劳,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终于修成了通往沟漫山的道路,你们创造一个奇迹,创造了一个神话!你们用勤劳智慧的双手,用钢钎、洋镐、铁锨、撬杠书写了南召交通史上最光辉的一页!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你们在崔庄的版图上绘就了一幅美丽精彩的画图!你们是现代的盘古,当代的愚公,盘古开天辟地,愚公移走大山,你们开山辟路,凿开山梁,为自己,为他人,为子孙后代修筑了通天大道,创造了幸福的未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你们为沟漫山、为崔庄乡、为南召县留下一笔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此,我代表崔庄乡党委、政府及全乡人民对你们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再次表示深深的敬意!你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你们的不朽业绩将永载史册,铭刻在世世代代代人们的心中!”

典礼中,没有见过汽车的老人们看看这,摸摸那,谈论着,说笑着……,脸上漾溢着一种从来未有的惬意!

典礼完毕,县交通公司领导宣布,近三天的班车免费乘坐!当时适逢年关赶集,那几天,村民们是有事坐车,无事也坐车,特别是没见过、没坐过车的老头儿、老婆儿他们要享受享受坐车的舒服,浏览浏览去县城这六十多华里沿途的风光,领略领略班车的速度,体验体验现代交通工具的便捷,品尝品尝自己劳动的成果,看看大山外面的世界,过过坐汽车的瘾瘾!

……

现在,修筑公路那一代健在的人,多则七、八十岁,少则五、六十岁了,他们或坐车或开车或骑车,过去两天的路,现在一、两个小时,或三、四个小时打个来回,走在这条路上,时常还回味着当年的辛酸与劳累,赞叹着现在生活的快乐与幸福!(刘振伟 石为璧 张志芳


(责任编辑:李欣欣)

上一篇 下一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