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国家安全 >专家观点>正文

解放军何以战无不胜

2025-07-30 14:25 来源: 《祖国》杂志

19454月,毛主席在党的七大上所做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无比自豪地这样形容人民军队:“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不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

这个被毛主席感到无比自豪的军队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从南昌起义的惊天枪响、井冈山上的红旗漫卷、万里长征的艰难跋涉,到抗日战争的浴血奋战、解放全国的南征北战、抗美援朝的艰苦卓绝……这个军队所向披靡,战无不胜,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战争话剧,创造了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形成了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的伟大英雄气概。

那么,解放军何以战无不胜,它克敌制胜的密码是什么?

中国人民解放军之所以战无不胜,源于多个关键因素的共同作用,这些因素构成了人民军队的灵魂和战斗力核心。

一、信仰的力量

我们在电影电视里经常看到这样悲壮的情境,革命烈士就义前都是高唱《国际歌》,高喊“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为了英特耐雄纳尔一定要实现!”比如《烈火中永生》中的徐云峰和江姐、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等,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流淌在每一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血液中的信仰基因。这支从南昌城头走来的钢铁队伍,历经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血与火的考验,之所以能够从胜利走向胜利,其核心密码就在于那不可动摇的信仰力量。信仰,如同不熄的火炬,照亮了人民军队前行的每一步;信仰,如同无形的骨骼,撑起了这支军队百折不挠的精神脊梁。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李大钊曾说过:“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就义前,李大钊又发表共产主义必胜的宣言‌:你们今天可以绞死我,但绞不死伟大的共产主义,我们已经培养了很多同志,如同红花的种子,撒遍各地。我深信,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必然要得到光荣的胜利。”体现了其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仰。‌‌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方志敏在狱中写《可爱的中国》:“我相信,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这时,我们民族就可以无愧色地立在人类的面前,而生育我们的母亲,也会最美丽地装饰起来,与世界上各位母亲平等地携手了。”还有杨靖宇、赵一曼、狼牙山五壮士、八女投江、黄继光、邱少云等革命烈士,他们头可断、血可流,共产主义信念不可变。从南昌起义的枪声到强军兴军的号角,人民解放军走过了九十多年的光辉历程。变的是武器装备、体制编制、战略战术,不变的是融入血脉的信仰基因。这种信仰具体表现为对党的忠诚度、对人民的奉献度、对使命的执着度。正是这种信仰,使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正是这种信仰,确保英特耐雄纳尔一定要实现的誓言终将成为现实。

二、党的绝对领导

中国人民解放军自诞生之日起,就深深烙上了党的印记。党指挥枪,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的灵魂,是人民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原因。

1927年,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同年,毛泽东同志在“三湾改编”中确立“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1929年古田会议,确立党指挥枪,军队始终听党指挥的原则。正是这一根本原则,使红军在艰苦卓绝的长征以及之后的征程中始终保持强大组织力和凝聚力,最终走向胜利。

党不仅从组织上领导军队,更从思想上塑造军队。从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到延安整风运动统一全党全军思想;从“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到新时代习近平强军思想的指引,党的理论武装始终是人民军队战斗力的精神源泉。同时,党的正确战略决策是军队取胜的决定性因素。抗日战争时期,党提出“持久战”战略,最终赢得胜利;解放战争中,党中央运筹帷幄,三大战役奠定全国解放基础;抗美援朝战争,党以非凡胆略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打出国威军威。

党领导的军队,有信仰,有执行力,有“一不怕吃苦,二不怕死”一往无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在关键时刻枪林弹雨中,共产党员都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我是共产党员,我先上,跟我上”,和国民党军队“给我上”,一字之差,却天壤之别。一字之差的背后,反映的是两支军队不同的性质宗旨作风;一字之差的背后,隐含着人民军队战无不胜的“制胜密码”。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主席强调:“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的建军之本、强军之魂。无论是抗震救灾、抗击疫情,还是捍卫国家主权,人民军队始终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指挥。

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人民军队的今天;坚持党的绝对领导,人民军队就无往而不胜!

三、人民的支持

中国人民解放军有一个独特的称号叫“人民子弟兵”,从成立之日起,这支军队就把人民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它始终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宗旨,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所以它和人民群众是“军民鱼水情”,军爱民来民拥军,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优势。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打江山,闹革命,是为人民打江山,让老百姓有衣穿有饭吃,过上好日子。毛主席在《为人民服务》里说:“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的为人民利益工作的”。在瑞金的时候,村子里没有水井,乡亲们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毛主席就带领战士们给乡亲们挖了一口井。老百姓在井旁立了一块碑,上面写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长征途中,我们的红军战士把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留给群众,使老百姓认识到“红军是只有一床被子也要分一半给你的好人”。

人民军队为人民,人民群众更是把解放军当亲人。红军长征时,有一首非常优美的歌曲叫《十送红军》,唱的就是当时苏区人民送红军走的时候那种恋恋不舍,是老百姓对红军的那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真挚感情。当时蒋介石对红军围追堵截,但就是消灭不了红军,为什么?因为有人民的支持和爱护,红军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根据地,哪里就有粮食就有住的地方,老百姓的家就是红军的家。渡乌江时,当时没有船,国民党把老百姓的船都收走了,但老百姓把家里的门板、家具,甚至房屋拆掉,一些老人还把给自己准备的棺材都奉献出来,让红军扎成木筏渡江,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非常感动人。抗日战争时期,河北平山县有首支前民谣很感人:“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解放战争时期,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是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这就是人民对子弟兵的深厚感情,这就是人民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革命军队的无限信任。

历史告诉我们,有了民心所向、民意所归、民力所聚,人民军队就能无往而不胜、无敌于天下。只要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赢得最广大人民衷心拥护,就能构筑起众志成城的铜墙铁壁,这是任何敌人都无法战胜的力量源泉

四、严明的纪律

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严明的纪律是力量的保证。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有严明的组织纪律性。

1927年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亲自制定“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用最朴实的语言规定了人民军队的行为准则:

一切行动听指挥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一切缴获要归公

……

这些看似简单的规定,塑造了人民军队区别于旧军队的本质特征。正是这种严明的群众纪律,使红军在长征途中即使饿着肚子也不动老百姓一粒粮食,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辽沈战役期间,锦州地区的苹果树上果实累累,尽管在此地构筑工事的解放军战士劳累饥渴,但是都自觉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没有一个去拿苹果。

解放上海时,虽然天上下着雨,但解放军为了不扰民,就穿着衣服睡在大街上。当时有一个年轻人,一大早开门一看,发现解放军都在地上躺着,他当时感慨地说了一句话,他说:“有这样的军队,这一次国民党败定了,永远不会再回来了。”这个人是荣毅仁,当时是中国的大企业家,后来当了我们国家的副主席。还有南京路上好八连,身居繁华闹市,面对香风毒雾,一尘不染,始终保持艰苦奋斗优良传统。

有个词叫“秋毫无犯”,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这只有人民子弟兵 ——中国人民解放军才能做到。比较反动军队的搜刮民财,烧杀抢掠,解放军非常得民心。仁义之师,正义之师,才是威武之师。90多年来,正是这种建立在高度政治自觉基础上的纪律性,使人民军队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始终保持强大战斗力,成为一支拖不垮、打不散的钢铁之师,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主席强调: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是强军之基,这是实现强军目标的重要保证,是人民军队战无不胜的重要法宝。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无不胜”,是党的领导、信仰、民心、作风、纪律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不仅是一支军事力量,更是一种精神象征——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象征着党和人民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的强大力量。这种力量,将继续指引人民军队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保驾护航。本文作者郭志刚周口市财政局原局长、现二级巡视员)


责任编辑:李欣欣


上一篇

分享到: